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拾慧】汪汪若千頃陂的由來

范曄《後漢書‧黃憲傳》: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也。世貧賤,父為牛醫。
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閬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閬曰:「見吾叔度邪?」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時月之閒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及蕃為三公,臨朝歎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太守王龔在郡,禮進賢達,多所降致,卒不能屈憲。郭林宗少游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進往從憲,累日方還。或以問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徵君」。
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將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余曾祖穆侯以為憲隤然其處順,淵乎其似道,淺深莫臻其分,清濁未議其方。若及門於孔氏,其殆庶乎!故嘗著論云。

這篇的筆法是用各大名士來烘托黃憲的卓然不俗。
荀淑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尃,時人謂之「八龍」。荀緄有個兒子叫荀彧,也就是說,荀淑是荀彧的祖父。陳蕃、王龔都當官當到太尉(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周舉是個博學正直、耿介敢言的人,亦深受敬重。袁閬、戴良於《後漢書》中無傳,然袁閬既友荀淑、郭太,必有高明處;戴良自恃才高而倨傲不恭,在郡裡應該是很嗆的人物。
郭太可精彩了,他大概是東漢中晚期聲望最高的名士之一,尤善品評人物。郭太,字林宗,太原人,到首都洛陽遊歷,「名震京師」,要回鄉的時候,首都的頭臉人物為他送行,據說送行車隊達數千輛之多,而郭太獨與李膺(另一個大名士)駕著一葉扁舟緩緩渡河,眾人望之「以為神仙」。郭太周遊郡國,路上遇到下雨,便折巾一角墊於頂上,稍遮雨水,竟造成服飾界大流行,時人紛紛戴起「林宗巾」。郭林宗故事太多,且舉以上兩例。
郭太最有名的是他的月旦人物,范曄論曰:「莊周有言,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沈阻難徵。故深厚之性,詭於情貌;『則哲』之鑑,惟帝所難。(清按:《尚書‧虞書‧皋陶謨》記載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而林宗雅俗無所失,將其明性特有主乎?」林宗讚譽叔度「汪汪若千頃陂」,可謂高矣!
讀《通鑑》東漢初期和中期部分,偶見汪汪若千頃陂的黃憲,便查照《後漢書》相關篇章,興意盎然!雖全然不知叔度言行,卻深感其境界悠遠。隨興拾起「汪汪若千頃陂」,當然不是自況,嚮往罷了。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札記】民國紀元

呂思勉於1923年9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本來採用民國紀元,繁體豎排、雙行夾注。2008年1月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了簡體橫排、雙行夾注的新版本,更名為《中國通史》,並將民國紀元改為西元紀元。改為西元紀元固然大大便利現在的讀者,卻失了呂著用意。不妨稍微感受一下,比如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用民國紀元表示的話就變成民國前2132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民國國民的中國歷史感一下子清晰起來,而且也更易讓人體會中國歷史之悠久。本書寫於國勢陵夷的民國初年,採用民國紀元,呂氏自有其用心和對新時代的期待。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札記】孔子問人不問馬

《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歷來多以孔子「貴人賤畜」解之。但還有另一種斷句:「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其中「不」讀「否」,意謂孔子先問人、後問馬,雖以人為先,但非不問馬。甚者,揚雄《太僕箴》直謂孔子以廄焚(僅)問人為醜。不過,後一斷句讀來不順,學者多否之。

《十力語要‧卷一‧答李生》提及楊仁山的看法:「蓋夫子入朝,必以馬駕車,今方退朝,馬不在廄可知,何須問馬?」以致楊仁山疑「不問馬」乃後人所增。熊十力則認為《論語》記者僅僅只是樸實描寫孔子言行:孔子以馬駕車入朝時,馬廄發生火災。孔子退朝回來,就問有沒有人受傷。因為馬根本不在馬廄裡,所以孔子也沒問馬。因此熊氏以《論語》僅只白描而已,非有後人增字,也無意「貴人賤畜」。

清按:不妨把時序拉到現代來揣摩。假設某人開車出門,回來時發現車庫失火(但已被撲滅),某人會問什麼?如果原本家裡有人,那不管車庫裡還有沒有其他車,他想必會先焦急詢問人員傷亡狀況;如果原本家裡沒人,他大概就會開始煩惱財產損失的問題(如果家裡沒人而車庫還有車,他八成會先問車再問人,甚至問車不問人)。此乃人之常情。《論語》此段即體現人情之常,也是「仁」的一種表現,似毋須於字字句句皆求深理。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購書】子書八種

呂思勉《經子解題》推老、莊、管、韓、墨、荀、呂、淮為子書精華,筆者逛書店時便常留意這八種子書的注本。基本上首重考據,盡量要求校勘精細、注釋精確,以期能作為思想研究的讀本。至於注者是否擅長義理,倒不甚掛意。

一、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清按:此為思想史研究專著,但一時尚無力細玩劉氏的論評。不過劉氏將郭店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五種《老子》羅列對勘,不啻提供了便利使用的文本。

二、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
清按:方、陸二氏皆莊學專家。

三、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按:此黎翔鳳乃黃侃弟子,生於1901年,不是道光時的進士黎翔鳳。

四、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五、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按:以孫詒讓《墨子閑詁》為底本,旁及往後近百年的墨學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反省】多花點時間讀書,少花點時間逛書店

據克魯普斯卡婭(列寧夫人)說:沒有圖書館,就沒有列寧的研究工作。因為列寧生活清苦,沒有那麼多錢買書;即使買了,家裡也沒有那麼多空間放書。再者,若非圖書館的目錄,列寧就要花很多時間找書,那他就沒那麼多時間讀書了。

唉唉,逛書店算是我休閒放鬆的一種方式吧,只是一個禮拜要逛好幾次,而且幾乎每逛必買,後果便是荷包變瘦、家裡空間變小、讀書時間變少。要反省啊!多花點時間讀書,少花點時間逛書店吧。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札記】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字面上看不難理解:不擔憂別人不知道我,而擔憂我不知道別人。這是絕大多數的解釋。例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人不己知,己無所失,無可患也。己不知人,則於人之賢者不能親用之,人之不賢者不能遠之退之,所失甚巨,故當患。」似乎相當合理。

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話者站在被知者的立場;後句「患不知人」,話者改站在知者的立場。從被知者轉換為知者,固然強調了知者之主動能為,卻疏漏了被知者所當為。須知孔子自視「待價而沽」者(見《論語‧子罕》孔子答子貢之問),人不知己,當不僅止於不患。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引陸德明《經典釋文》:「患不知也,本或作『患己不知人也』,俗本妄加字。今本『患不知人也』。」引阮元《論語注疏校勘記》:「據《釋文》,知古本作『患不知也』。蓋與《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語意同。……『人』字亦淺人所加。」黃氏更指出皇侃《論語義疏》所據鮑氏知不足齋本尚有「王肅曰但患己之無能知也」十一字。

如此則下「人」字為衍,原文當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也。」與《論語‧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同。意思是:不擔憂別人不知道我,只擔憂我沒有好才德讓別人知道。

至於楊樹達《論語疏證》:「患其不能,求為可知,此孔子教人以責己也。患不知人,此孔子教人以廣己也。責己者初學者所有事,廣己則進德君子之事矣。因人之不知己,反而自省我之不知人,此仁恕之極功也。」孔子教人責己有之,但廣己和仁恕之極功恐怕是因衍字才可能出現的解釋。雖然筆者覺得楊氏解得甚佳……。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建議】調整作息

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如果昨晚很晚睡以致精神不佳,白天還是撐住不補眠,直到晚上累了就自然會睡著。

工作步調放慢,不要把自己逼太緊。

易焦慮體質,容易睡不好。少喝咖啡和茶,要喝的話盡量在白天。

利用運動、散步來放鬆心情。

睡前不要看電視、上網、講電話,總之減少可能引起思緒波動的事,只在睡房內靜待,準備入眠。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札記】讀書詳略

《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裴松之注引《吳書》曰:「(趙)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籍,採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

諸葛亮和孫權讀書屬「觀其大略、採奇異」一類,蓋把握重點、吸收於己有用的精華;不拘泥細節,不強求熟稔,更不為尋章摘句書生事。「務於精熟、尋章摘句」乃學者所當為,諸葛亮和孫權是政治家,自不必如此。然而,不論把書讀得精熟抑或觀其大略,都當力求透過書本來瞭解並把握現實世界。如果尋章摘句僅是徵引、會通紙上的文字,和現實世界之間隔著一本又一本的書,卻徜徉於字海裡自得其樂、自以為是,將永遠發現不了現實世界的真理。讀書務必實事求是,至於讀得詳略,大可因人而異、因時制宜。

「觀其大略、採奇異」頗似五柳先生之「不求甚解」,但不知武侯、吳主是否也「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諸葛亮自比管樂,孫權成鼎峙之業,兩人的生命型態迥異五柳之不慕榮利、忘懷得失,即使讀書會意感到愉悅,亦必念茲在茲政權的安危興衰。

又,《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曰:「初,(孫)權謂(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孫權要呂蒙和蔣欽讀書,不是要他們精研經傳做老博士,而是藉由涉獵群書以知往事、明教益,其中史尤為重。讀歷史可以學習人世的道理,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若對人世的道理瞭解太少,則某些歷史恐會難以理解;反之若飽經世事,讀起歷史來自多有體會。為增益對人世的瞭解,讀史是一途,在事業中鍛鍊更是一途。呂蒙、蔣欽久在軍旅,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才智亦佳,孫權因而期許兩人能進一步從經驗中抽象出智慧,以應變於無窮,所以才叫他們讀書,尤其重史。對孫權、呂蒙、蔣欽這樣的政治家、將領來說,不太可能如學者般鉅細靡遺、尋章摘句式地讀書,瀏覽大概、掌握重點才是適合的方法,進而實用於事、貫通於略就是其讀書的目的了。

讀書、讀史與在事業中鍛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購書】《廖平選集》

呂思勉論經今古文時幾乎都會推薦廖平《今古學考》,謂雖然廖平晚年學說漸涉荒怪(清按:例如以六書為孔子手創),但早年所作《今古學考》於辨別今古文至為精密獨到,應當一讀。

網路搜尋發現值得留意兩個版本:《廖平選集》(巴蜀書社)、《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廖平、蒙文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兩書皆收有《今古學考》,前者為繁體,後者為簡體,因內容牽涉中國古典,自然以繁體為優。只是,書店偶見劉夢溪主編的《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系列,卻未曾見過《廖平選集》,以過往購買陸版書籍的經驗推量,《廖平選集》恐怕已絕版難尋。所以,退而求其次,心想若能找到《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廖平、蒙文通卷》亦佳,何況此書收錄劉夢溪長文《中國現代學術要略》作為叢書總序,甚好。

今日天氣放晴,遂一遊書店尋覓《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廖平、蒙文通卷》,但無所得。正欲悻然返家,目光回顧卻見《廖平選集》,立馬取下,見紙張泛黃,果為1998年存留至今的初版。當年只印行2000套,如今購得,喜出望外!實為近日購書一樂也。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札記】《論語》之「論」字音義

清按:本文據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整理而成。

《論語》之「語」指語言、語錄,大概可以確定。比較有問題的是「論」字,有如字讀為「ㄌㄨㄣˋ」者,有捨字制音讀為「ㄌㄨㄣˊ」者。

將「論」如字讀為「ㄌㄨㄣˋ」則以本義解之,即大家共同商議論定的意思。《漢書‧藝文志》所謂「門人相與輯而論纂」、《隋書‧經籍志》所謂「仲尼既沒,遂緝而論之」、皇侃《論語義疏‧敘》所謂「此書出自門徒,必先詳論,人人僉允,然後乃記」,皆以常義「商議論定」視之。

將「論」讀為「ㄌㄨㄣˊ」則係以「倫」為「論」的通假,皇侃《論語義疏‧敘》曾理出四說:
一、倫者次也,此為倫本義。若謂「此書事義相生,首末相次」,則不符實際,因為《論語》各章並無相生關係。若以「倫次編排」釋之,指《論語》為按次序一條條、一篇篇編輯起來的語錄,則可通。
二、倫者理也,此為倫引申義。謂「此書之中蘊涵萬理」。
三、倫者綸也。謂「此書經綸今古」。
四、倫者輪也。謂「此書義旨周備,圓轉無窮,如車之輪也。」
後三說未免浮誇。尤其以「綸、輪」為「倫」之通假,再以「倫」為「論」之通假,輾轉無稽,恐為後世學者主觀所加。然而,筆者記得中學國文老師都教學生讀作「倫語」,表示對孔子的尊敬,恐怕就是受到後三說的影響。是以「論」為「倫」只有「倫次編排」一義可通,但黃懷信認為此仍為通假,非書名所宜。

綜上所述,黃懷信作出結論:「《論語》之名應是孔子卒後不久之纂輯者(眾弟子)所命定,而非後人所追加。因為若是後人追加,必當附有『孔子』字樣。而正因為時值孔子新卒,音容猶在,弟子相與輯其所聞知而商議論定之,故直謂為『論語』。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今本《論語》就是當時一時編定之書,後人在初編基礎上增訂附益,容當有之。」

故,《論語》二字宜讀為「ㄌㄨㄣˋ ㄩˇ」,即指孔子弟子商議論定後編輯而成的孔子語錄。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回憶】虛無主義的破壞欲

幾年前還在念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晚上騎著摩托車要回宿舍,在愛國西路和重慶南路交叉口等紅燈,一個大概三十來歲的先生,騎到我旁邊,看到我的機車座墊被人劃破兩道傷痕,問我:「被人割破的喔?」

『對啊,就停在停車場也被人割破。』

「馬的!混帳東西!我的車也被插破兩個洞,前面還被人刮,真不知道那些人在想什麼東西?見不得人家好!去!虛無主義的破壞欲!」

『喔,是啊!』

然後綠燈亮了,我們點點頭,各自出發。當時覺得蠻好玩的,這位先生看來有一點點憤世嫉俗,還祭出「虛無主義」的大纛,冠給這年頭的台灣,尤其是繁華與虛無交揉的都會台北。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札記】《孟子》兩段話

《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孟子‧萬章上》:「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以上兩小段不妨抽離脈絡當名言用,第一段適合勉勵文學院出身者;第二段適合詐騙猖獗的時代、社會,大家請多小心。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札記】孔子獲麟

《公羊傳》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獲麟。「孔子獲麟」是個簡省的說法,獲麟者非孔子,而是孔子得知有人獲麟這件事。

《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春,西狩獲麟。」《公羊傳》解曰:「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既然麒麟是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則獲麟不正代表有王者嗎?孔子為什麼還哭?因為孔子看自己的時代明明是亂世,分明沒有王者,但居然有麒麟,反而不是吉兆,而是「道窮」之徵了。筆者覺得「孔子獲麟」頗有意思,以下是個人的理解。

大家知道,撇開神話傳說的色彩,麒麟就是長頸鹿,長頸鹿「非中國之獸」,在中國能看到長頸鹿,一定是有人進口。進口長頸鹿何用?最有可能是要進貢給王,獻祥瑞。因此,在王權伸張的所謂承平之世(有王者),長頸鹿理應關在王家動物園裡,不會到處亂跑。然而,孔子時代的王權衰微,周王自顧不暇,更沒心力照顧動物園了,長頸鹿流落民間便相當可能,也才會讓砍柴的抓到,謂之「獲麟」。故知孔子涕淚縱橫契合他對時代的觀察,哭得有道理。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做夢】大宛馬好棒!

曾經做過幾次關於「被追殺」的夢,在公寓裡被特務追、在公路上被暴走族追、在菜市場被流氓追……,每次都被我逃掉,但實在刺激,因而印象深刻!但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古代的場景。

很難確定時代,也許是北宋的汴京吧(因為我想到《水滸傳》的元夜鬧東京),隨便啦!夢中我化身為武林高手,潛入宮中刺殺皇帝,不料殺手集團出了內奸,走漏消息,宮城禁軍早有防備,我誤中請君入甕之計,遭遇大批禁軍和大內高手圍殺,我且戰且走,殺了無數禁軍,但大內高手的老大(且叫他「高手高手高高手」)厲害非常,我被糾纏住難以脫身,勉強來到城門邊,和接應我的手下碰頭,忠心耿耿的手下讓我騎上一匹大宛馬,然後隻身應付禁軍和高手高手高高手,我知道他不是高手高手高高手的對手,便說:「要走一起走。」他卻說:「老大你走吧,再慢就來不及啦,這裡有我呢!」一掌拍向馬腿,大宛馬載著我往城外狂奔!唉,可想而知,我的手下命喪高手高手高高手劍下,但高手高手高高手說敬他是條漢子,留了全屍。接著,高手高手高高手騎上快馬追我,但大宛馬可神了!高手高手高高手騎馬連續跑了四個小時,跑死了那匹馬還是沒追到我,我則騎大宛馬連續跑了八個小時(嗯,做夢嘛!)擺脫所有追兵,潛藏山林,等待下次舉事的機會。

醒來後只有一個念頭:「大宛馬好棒!」

【做夢】到1917去

曾經夢到我同一群特種部隊(白人為主,好像也有黑人)乘坐時光機在歷史中東征西討,走過許多時代後,我們即將往最後一站,我說:到1917去吧!我們去改變人類的歷史,不讓斯大林上台!

然後我就醒了,心裡還帶著改變人類歷史的豪氣,可惜沒繼續夢下去,真想見列寧和托洛茨基。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開篇】該怎麼寫部落格好呢?

幾年前就想開個部落格塗塗寫寫、和網友交流,只是拿不定主意怎麼經營,遂擱置不理。現在既然建了這個部落格,總希望能細水長流。先記錄以下幾條經營方針:

一、敝站大抵書寫有關讀書和生活方面的心得。另外,雖說有人就有江湖、政治無所不在,但筆者希望盡量不以政治為主題,即使難免涉及也不要戰得過火。

二、對於網友的意見,筆者固然想全部回應,只是礙於時間、精力,有時可能回得稍遲或簡短,甚至也有無回應的情況,尚請見諒。

三、內容以文字為主,偶爾也會放圖片。

四、每篇文章標題前會以【】引號略示該文類別或基調,比如本文標題前的【開篇】。此外還有例如:
【舊作】:筆者以前在別處寫的文章。
【論稿】:較系統且深入地論說某主題。
【轉錄】:收錄他人作品於敝站,通常會在文前加上按語再轉貼。
……等等。

五、敝站文章若承蒙引用,請於引用時註明作者和來源即可,無需事先詢問。

以後想到其他的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