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獲麟。「孔子獲麟」是個簡省的說法,獲麟者非孔子,而是孔子得知有人獲麟這件事。
《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春,西狩獲麟。」《公羊傳》解曰:「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既然麒麟是仁獸,「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則獲麟不正代表有王者嗎?孔子為什麼還哭?因為孔子看自己的時代明明是亂世,分明沒有王者,但居然有麒麟,反而不是吉兆,而是「道窮」之徵了。筆者覺得「孔子獲麟」頗有意思,以下是個人的理解。
大家知道,撇開神話傳說的色彩,麒麟就是長頸鹿,長頸鹿「非中國之獸」,在中國能看到長頸鹿,一定是有人進口。進口長頸鹿何用?最有可能是要進貢給王,獻祥瑞。因此,在王權伸張的所謂承平之世(有王者),長頸鹿理應關在王家動物園裡,不會到處亂跑。然而,孔子時代的王權衰微,周王自顧不暇,更沒心力照顧動物園了,長頸鹿流落民間便相當可能,也才會讓砍柴的抓到,謂之「獲麟」。故知孔子涕淚縱橫契合他對時代的觀察,哭得有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