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札記】歷史知識建構之一例

昨天問學生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是什麼,有學生答琉球問題,雖然答錯了,我卻藉此機會和他們談了一下歷史知識的建構過程。

大概是因為上學期最後一堂課提及日本和清國對琉球主權問題有爭執,這學期第一堂課又問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所以有學生把兩件事連起來而得出「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琉球問題」的答案。

於是我告訴學生你們所做的正是歷史知識的建構過程,其實也是人類一切知識的建構過程:從既有的知識中抽取相關內容,進行推理,得出假說。假說可能對、可能錯,尚待求證。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來說,通常要做實驗來驗證假說。以歷史學來說,過去都過去了,沒辦法做實驗,我們便根據史料來驗證假說。

以「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為例,可能需要翻找1894年當時日本和清國的官方文書、官員間的公文和信件往來、報紙、日記……等等。我們蒐集這些史料,閱讀分析之後,重新建構當時人的所作所為和想法,呈現歷史圖像以解決問題、增益知識。根據史家的研究,認為1894年當時日本和清國主要在爭執朝鮮問題,終至引發戰爭,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

想像、思考一遍建構歷史知識的過程,學生能夠瞭解他們為什麼一開始會形成「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琉球問題」這樣的假說,設法驗證之後又是如何修改之前的假說,得到「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這樣的正確歷史知識。

當然,我們沒有真的去翻找1894年日本和清國的史料,而是由史家代勞,是史家去翻找1894年日本和清國的史料而得出答案,我們信賴他們的答案,把這個答案當作正確知識來講。信賴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節省許多時間精力,讓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然而,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可能有問題,我們依舊可以質疑,尤其如果有新史料或新觀點的時候更能嘗試挑戰前人的研究成果,說不定會建構出新知識。只是「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這個說法在史家間的共識很高,不容易推翻就是了。

學生說「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琉球問題」,我固然可以直接教正確答案「日清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然後要他們背起來。但我忽然覺得這樣好無聊,一時心血來潮就講了歷史知識的建構過程。不過,要是課文每句話都來一遍知識建構的過程,那還得了!但既然因緣所至,講就講了,或許能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