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札記】孔子問人不問馬

《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歷來多以孔子「貴人賤畜」解之。但還有另一種斷句:「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其中「不」讀「否」,意謂孔子先問人、後問馬,雖以人為先,但非不問馬。甚者,揚雄《太僕箴》直謂孔子以廄焚(僅)問人為醜。不過,後一斷句讀來不順,學者多否之。

《十力語要‧卷一‧答李生》提及楊仁山的看法:「蓋夫子入朝,必以馬駕車,今方退朝,馬不在廄可知,何須問馬?」以致楊仁山疑「不問馬」乃後人所增。熊十力則認為《論語》記者僅僅只是樸實描寫孔子言行:孔子以馬駕車入朝時,馬廄發生火災。孔子退朝回來,就問有沒有人受傷。因為馬根本不在馬廄裡,所以孔子也沒問馬。因此熊氏以《論語》僅只白描而已,非有後人增字,也無意「貴人賤畜」。

清按:不妨把時序拉到現代來揣摩。假設某人開車出門,回來時發現車庫失火(但已被撲滅),某人會問什麼?如果原本家裡有人,那不管車庫裡還有沒有其他車,他想必會先焦急詢問人員傷亡狀況;如果原本家裡沒人,他大概就會開始煩惱財產損失的問題(如果家裡沒人而車庫還有車,他八成會先問車再問人,甚至問車不問人)。此乃人之常情。《論語》此段即體現人情之常,也是「仁」的一種表現,似毋須於字字句句皆求深理。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購書】子書八種

呂思勉《經子解題》推老、莊、管、韓、墨、荀、呂、淮為子書精華,筆者逛書店時便常留意這八種子書的注本。基本上首重考據,盡量要求校勘精細、注釋精確,以期能作為思想研究的讀本。至於注者是否擅長義理,倒不甚掛意。

一、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清按:此為思想史研究專著,但一時尚無力細玩劉氏的論評。不過劉氏將郭店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五種《老子》羅列對勘,不啻提供了便利使用的文本。

二、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
清按:方、陸二氏皆莊學專家。

三、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按:此黎翔鳳乃黃侃弟子,生於1901年,不是道光時的進士黎翔鳳。

四、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五、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按:以孫詒讓《墨子閑詁》為底本,旁及往後近百年的墨學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反省】多花點時間讀書,少花點時間逛書店

據克魯普斯卡婭(列寧夫人)說:沒有圖書館,就沒有列寧的研究工作。因為列寧生活清苦,沒有那麼多錢買書;即使買了,家裡也沒有那麼多空間放書。再者,若非圖書館的目錄,列寧就要花很多時間找書,那他就沒那麼多時間讀書了。

唉唉,逛書店算是我休閒放鬆的一種方式吧,只是一個禮拜要逛好幾次,而且幾乎每逛必買,後果便是荷包變瘦、家裡空間變小、讀書時間變少。要反省啊!多花點時間讀書,少花點時間逛書店吧。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札記】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字面上看不難理解:不擔憂別人不知道我,而擔憂我不知道別人。這是絕大多數的解釋。例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人不己知,己無所失,無可患也。己不知人,則於人之賢者不能親用之,人之不賢者不能遠之退之,所失甚巨,故當患。」似乎相當合理。

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話者站在被知者的立場;後句「患不知人」,話者改站在知者的立場。從被知者轉換為知者,固然強調了知者之主動能為,卻疏漏了被知者所當為。須知孔子自視「待價而沽」者(見《論語‧子罕》孔子答子貢之問),人不知己,當不僅止於不患。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引陸德明《經典釋文》:「患不知也,本或作『患己不知人也』,俗本妄加字。今本『患不知人也』。」引阮元《論語注疏校勘記》:「據《釋文》,知古本作『患不知也』。蓋與《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語意同。……『人』字亦淺人所加。」黃氏更指出皇侃《論語義疏》所據鮑氏知不足齋本尚有「王肅曰但患己之無能知也」十一字。

如此則下「人」字為衍,原文當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也。」與《論語‧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同。意思是:不擔憂別人不知道我,只擔憂我沒有好才德讓別人知道。

至於楊樹達《論語疏證》:「患其不能,求為可知,此孔子教人以責己也。患不知人,此孔子教人以廣己也。責己者初學者所有事,廣己則進德君子之事矣。因人之不知己,反而自省我之不知人,此仁恕之極功也。」孔子教人責己有之,但廣己和仁恕之極功恐怕是因衍字才可能出現的解釋。雖然筆者覺得楊氏解得甚佳……。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建議】調整作息

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如果昨晚很晚睡以致精神不佳,白天還是撐住不補眠,直到晚上累了就自然會睡著。

工作步調放慢,不要把自己逼太緊。

易焦慮體質,容易睡不好。少喝咖啡和茶,要喝的話盡量在白天。

利用運動、散步來放鬆心情。

睡前不要看電視、上網、講電話,總之減少可能引起思緒波動的事,只在睡房內靜待,準備入眠。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札記】讀書詳略

《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裴松之注引《吳書》曰:「(趙)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籍,採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

諸葛亮和孫權讀書屬「觀其大略、採奇異」一類,蓋把握重點、吸收於己有用的精華;不拘泥細節,不強求熟稔,更不為尋章摘句書生事。「務於精熟、尋章摘句」乃學者所當為,諸葛亮和孫權是政治家,自不必如此。然而,不論把書讀得精熟抑或觀其大略,都當力求透過書本來瞭解並把握現實世界。如果尋章摘句僅是徵引、會通紙上的文字,和現實世界之間隔著一本又一本的書,卻徜徉於字海裡自得其樂、自以為是,將永遠發現不了現實世界的真理。讀書務必實事求是,至於讀得詳略,大可因人而異、因時制宜。

「觀其大略、採奇異」頗似五柳先生之「不求甚解」,但不知武侯、吳主是否也「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諸葛亮自比管樂,孫權成鼎峙之業,兩人的生命型態迥異五柳之不慕榮利、忘懷得失,即使讀書會意感到愉悅,亦必念茲在茲政權的安危興衰。

又,《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曰:「初,(孫)權謂(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孫權要呂蒙和蔣欽讀書,不是要他們精研經傳做老博士,而是藉由涉獵群書以知往事、明教益,其中史尤為重。讀歷史可以學習人世的道理,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若對人世的道理瞭解太少,則某些歷史恐會難以理解;反之若飽經世事,讀起歷史來自多有體會。為增益對人世的瞭解,讀史是一途,在事業中鍛鍊更是一途。呂蒙、蔣欽久在軍旅,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才智亦佳,孫權因而期許兩人能進一步從經驗中抽象出智慧,以應變於無窮,所以才叫他們讀書,尤其重史。對孫權、呂蒙、蔣欽這樣的政治家、將領來說,不太可能如學者般鉅細靡遺、尋章摘句式地讀書,瀏覽大概、掌握重點才是適合的方法,進而實用於事、貫通於略就是其讀書的目的了。

讀書、讀史與在事業中鍛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