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札記】不患人之不己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字面上看不難理解:不擔憂別人不知道我,而擔憂我不知道別人。這是絕大多數的解釋。例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人不己知,己無所失,無可患也。己不知人,則於人之賢者不能親用之,人之不賢者不能遠之退之,所失甚巨,故當患。」似乎相當合理。

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話者站在被知者的立場;後句「患不知人」,話者改站在知者的立場。從被知者轉換為知者,固然強調了知者之主動能為,卻疏漏了被知者所當為。須知孔子自視「待價而沽」者(見《論語‧子罕》孔子答子貢之問),人不知己,當不僅止於不患。

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引陸德明《經典釋文》:「患不知也,本或作『患己不知人也』,俗本妄加字。今本『患不知人也』。」引阮元《論語注疏校勘記》:「據《釋文》,知古本作『患不知也』。蓋與《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語意同。……『人』字亦淺人所加。」黃氏更指出皇侃《論語義疏》所據鮑氏知不足齋本尚有「王肅曰但患己之無能知也」十一字。

如此則下「人」字為衍,原文當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也。」與《論語‧里仁》:「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同。意思是:不擔憂別人不知道我,只擔憂我沒有好才德讓別人知道。

至於楊樹達《論語疏證》:「患其不能,求為可知,此孔子教人以責己也。患不知人,此孔子教人以廣己也。責己者初學者所有事,廣己則進德君子之事矣。因人之不知己,反而自省我之不知人,此仁恕之極功也。」孔子教人責己有之,但廣己和仁恕之極功恐怕是因衍字才可能出現的解釋。雖然筆者覺得楊氏解得甚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