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札記】家務分工的性別不平等

Katja Behling,《天才的妻子:瑪塔‧弗洛伊德的一生》(Martha Freud: Die Frau des Genies),楊夢茹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Anton W. Freud(弗洛伊德的孫子之一)為此書所寫的序中提到:「我所熟知的弗洛伊德,對動手修理東西一無所知……我深深懷疑他是否有辦法在牆上釘釘子,再掛上一幅畫。瑪塔攬下日常生活的瑣事,指揮若定,為了要讓丈夫專心於志業,有些事她得獨自處理。……1895到1899年,弗洛伊德撰寫《夢的解析》……這本鉅著。1895年的時候,他的長女8歲,長子才6歲大。假使這些年間,他每星期得送女兒上舞蹈課,帶兒子去騎馬,他還會有時間和精神寫書嗎?他不必為這些家務事分心嗎?小女兒生於1895年。設想一下她夜晚啼哭不止,而弗洛伊德得下床安撫的情景。這些事情瑪塔一個人承擔了下來,弗洛伊德才能保持心平氣和,不受干擾的著書立說。」

張晉芬老師的《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2011年)頁57評論道:「瑪塔……這個名字其實可以作為眾多功成名就男人背後默默付出的妻子們的代名詞,只是其他女性未必像瑪塔一樣幸運,有一個孫子願意或是有機會用文字彰顯祖母對於祖父學術事業的貢獻。……或許有人會說,感謝瑪塔,讓弗洛伊德得以完成人類知識上的偉大作品,何必計較她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是在幕前還是幕後。但是,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如果弗洛伊德或是其他許多功成名就的男性也願意多分擔家事和照顧子女的工作,人類社會將可能會有更多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物理學家或文學大師。」

每次看到自比「自転車操業」、家庭事業兩頭燒的某位女老師疲憊的神情,便不禁想起上面兩段話,以及現在台灣仍很常見的家務分工的性別不平等現象。(「自転車」即腳踏車,腳踏車踩了可以往前跑,不踩就會跌倒。「自転車操業」意指企業如果不繼續借錢以維持運作就會還不起舊債,然後立馬倒閉。用「自転車操業」形容人的話,大概是說生活忙碌、壓力很大、左支右絀之類的吧。)

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札記】拒絕

胡晴舫《辦公室‧群體交際舞》說到,人事經理楊小姐要學交際舞,需要舞伴,楊小姐在辦公室問了一圈,人人滿口答應。楊小姐非常高興,想說全辦公室的同事可以一塊學舞多歡樂!於是發出〈交際舞課程調查表〉:第1頁是交際舞的起源及其歷史,第2頁是跳舞對健康的好處,第3和第4頁是各家舞蹈教室的課程內容和價目表,第5頁是舞衣舞鞋的樣式和價格,第6頁是問卷,公司將根據個人需求設計專屬舞蹈課程,並為你/妳安排舞伴。

只是,兩個禮拜過去了,一百多張問卷只回收十幾張,楊小姐急切地質問辦公室裡每個同事:「有人宣稱自己已經在學瑜珈,平時老說自己婚姻不幸福的人現在必須回家陪老婆孩子,失戀的同事答稱心情不好不想去,永遠遲到早退的人則一本正經地說自己經常需要加班。這讓四十三歲仍單身的楊小姐心碎了。所以,當我直視她的眼睛,拋出一句:『我不參加。』那是最後一根稻草。她瞪大了她在金框眼鏡後的眼睛,嘴唇幾乎看不見地輕輕抖動,帶著難以置信的表情,她問:『沒有任何理由?』『理由?一定要理由嗎?呃,這麼說好了,我不太喜歡交際舞。』這教她更生氣:『天啊,妳比其他人還糟糕。別人還找來一些藉口。妳根本不掩飾妳的冷漠。跟妳談戀愛一定很慘。分手的時候,一般人還會說說我配不上妳、妳值得更好的男人之類的話,妳只是很直接地說我不愛妳了。妳太可怕了。』說完,她氣呼呼地甩手走了。」

直接用「我不想去」或委婉一點的「我不是太想去」來拒絕,其實還不錯。社交貴在真誠,與其勉強自己,不如不去。

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轉錄】黃茂榮老師訪問實錄

清按:黃茂榮老師對台大法律系學生的勵志談話,由吳宗謀老師整理,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理解了、實踐了,自然通向「以法律為人生志業」的道路。簡單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痛改前非,前途無量!

我對部分內容重新分段、加上編號、酌改錯別字。請見分隔線以下。

——————我是分隔線——————

黃茂榮教授訪問實錄
吳宗謀 整理

一、大學生的迷惘──反觀內照──我是誰?我真正的人生目標何在?

其實問到人生目標、感到迷惘的問題的時候,真正的心境是:好像外國語學不好的同學,去問學長A:「學長,英文要怎麼學?」這個學長也告訴他要怎麼學;但是學弟回去以後不實踐。過了一段時間,又去問學長B,學長也告訴他,但是他聽完以後還是不實踐。

有很多同學,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中,當然他面對著不可預測的將來,會有很多徬徨,會想去跟很多人請教將來要怎麼辦。不過大多數的情形你可以發現,請教完他並沒有實踐,這樣到頭來只是讓他心猿意馬,對事情的解決不大。因為這個認識,所以我剛才才建議說那些問題的提出,你可以說,原始的考慮是很好的;不過要回答那些問題,直接回答沒有意義,必須要間接地先引他入境,讓他能夠瞭解那些問題為什麼會產生,答案就自在其中。

如果講很白的話,會有這種問題,就是這個同學太優裕了!不然他不會產生那個境。這種同學一定是家裡供養無缺,已經一年級了,剛考上也十八歲了,唸一年就十九歲了,這種人還不知道生活不易。因為太優裕了,沒有生活不易的感受,才會進了大學,還有這些問題存在。本來,合理的世界應該是:一個十八歲以上的同學,考上大學的時候,先是很高興,終於能夠有這麼一天開始可以追求知識。對這件事情他很高興,有無比的憧憬,想下定決心做這個事情。有這個問題的人,一般來講,一方面很少想過人生的價值,一方面對知識也還沒有通過過去的求學過程,引起他的求知慾。這些是之所以有那些心境的根本所在。

要解開這些問題,如果你用和尚的講法,有幾個「法門」。

若訴諸於目前同學比較個人主義導向的講法,就是告訴他:「你將來會很苦!」人生本來就很苦。有越好的準備,就越能夠平順地解決這些問題。

人一定要進入那個境,才能夠有所體會。不然的話,講了也是白講,聽了也是白聽,不會有感受的。宗教家的講法,就是「沒有感動」,沒有感動的話,是虛的。譬如今天父母跟小孩子(即便到你們這個年紀)說你要用功讀書、或孝順父母,那都是白講的。如果他沒有入那個境、沒有那個感受,你講了這個話以後不會引起任何漣漪。

要有這種感動很簡單,先想想為什麼我必須這麼做。

一個是為自己,為自己就不用講了。

一個是為父母。父母為一個小孩子能夠不必打工而上大學唸書,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在台灣來講,假定一個月中上所得的薪資家庭所得是八萬塊錢,一個大學生包括學費、生活費在內,一個月少說也要一萬五,多一點的兩萬塊錢以上。如果一個大學生一個月花兩萬塊錢,一家兩個小孩子,他已經花掉一個家庭百分之二十五的收入了。在花掉百分之二十五的家計收入的時候,父母為了供給這筆錢,必須工作四十小時或四十四小時。為什麼他不用?他憑什麼不用跟父母處在一樣的條件?我們還必須回到剛才的定義,工作不是要他非去打工不可,但是假定他不唸書的話,就必須去打工!先要把這個學習倫理建立起來。我想這對今天的同學是最重要的事情。不然的話,等於先愧對父母,然後愧對自己。愧對的話,將來一定必須付出代價!這個代價不必講別的,簡單用「一輩子考不上律師」來代表──我的同學當律師,我一輩子當行政助理,那就夠受了!

像這麼樣淺顯的問題或訴求,假使對自認為社會一流的人才的大學生(或台大學生),問題淺顯都不足以感動他的心了;其他問題就更不待論,都是遙遠的世界!談什麼事情,他可能表面上看起來很關心,其實不盡然。我怎麼規劃我的人生、我有迷惘這些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每一個同學關心的事情,但是你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那個關心是不真正存在的!哲學強調的是真正與不真正。一個人常常告訴你:「我關心什麼事情。」其實那個關心往往是不真正的。

怎麼樣認定一個關心是不是真正的?當一個人對那個關心有實踐行為的時候,那個關心是真正的;沒有實踐的時候是假的。大家有憂慮是真的,有關心是假的。同學要區辨憂慮跟關心。同學可能關心你的未來,但其實這個關心可能不真正存在,真正存在的是憂慮!一個人可以憂慮,但是並不關心。一個對自己的事情憂慮而不關心的,他就是言行不一、不負責任的人。他說:「我好擔心!」可是沒有與擔心對應的動作。如果你從心裡的心境來看他,憂心倒是真的,關心是假的。

對同學來講,必須要讓同學真正地認識自己。這種問題,和尚跟尼姑在講的是:因為人有這種面目(憂心而不關心),所以人天天要「反觀內照」,天天去檢查自己,看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必須要從私的生活跟公的生活去檢查自己。天下無完人是沒有錯,但是要不斷檢查自己。你要問:「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希望我是什麼?」然後開始去檢查,我是不是真的希望如此?以這個為基礎就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你希不希望一畢業就考上律師?」他一定說:「我希望。」但是他有沒有開始思考,我要一畢業就考上律師的話,必須怎麼樣做準備?因此想到準備、因此去實踐他想到的應有準備的很少。因此你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真正想要一畢業就考上律師的並不多。

你要認識什麼叫人。人就是喜歡跟自己開玩笑的動物。跟自己開玩笑的意思是:不願意給自己喜歡的境界,自己不願意幫助自己,使自己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這就是人!莫說人對自己許願的時候,他跟自己打馬虎眼;看一個人信什麼宗教,帶到他所信的神面前,告訴他說:「請你許一個真正的願。」大部分還都是假的。人要在這個層次很清楚地認識自己,才有談其他問題的基礎。不然一群人在一起都談假的,那有什麼好談的?大家先要反觀內照,問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再問自己希望將來是什麼;然後再問自己有沒有那個意願、那個毅力、那個意志來幫自己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天天去檢查自己。很多事情答案就自在其中。這一關通不過的話,本來就是跟自己打馬虎眼。

當然,這是抽象,要進入實踐。抽象了才能夠駕簡駁繁,抽象的東西要有具體的指標來檢查。具體指標就是一個禮拜四十小時或四十四小時,以及學習倫理。再來就是要實踐。

這個部分先能夠自己自我要求以後,更重要的是要想得通為什麼是這樣子!想通了以後,剛才所提到的那些問題,我會發現:「這麼大一把年紀了,怎麼還會糊塗到會有那種問題?」

我要變成什麼樣子?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我滿意?我有沒有辦法達到那樣的境界?

同學要先去解析自己、認識自己有什麼特徵。同學自己要先問自己這個問題:「我認為自己希望將來用什麼專長、以什麼樣的職業來服務社會?」(或者用什麼專長、以什麼樣的職業獲得成就)。由這個地方再延伸出來。

經由看從事不同職業的學長(當然最簡單的就是老師),在學校教書的、當司法官的、當行政官的、做生意的,從學長中選出:那些自己如果能夠在這方面像他那樣的話,自己感覺滿意。具體地找不出來的話,就變成抽象地找。抽象地找不容易有好的參考價值,因為不知道有沒有這樣一個抽象人的觀念。你必須自己設定這個抽象人的觀念。要找抽象人的話,可以先找幾個具體對象,把你比較喜歡的部分提出來,組成一個抽象的人。找一個具體的人,自己認為我的成就像他這樣的話,基本上感覺滿意。因為這條路有人走過,有人走成功,表示這是走得通的路。自己再想,自己具備的條件能不能依樣畫葫蘆、也走到一樣的程度?這是對每個關心自己前途、又喜歡預測的同學,某程度來講算是可靠的推演方法。

接著要談的是:年輕人的講法叫「衝勁何來」。我為什麼會有那個勁要不斷學習?衝勁可以來自於幾個可能的驅動來源:(一)希望自己將來能夠照顧自己,以合理的、自己喜歡的職業、自己喜歡的專長,自己可以安身立命。(二)受父母之恩,希望將來能夠照顧得起。

要讓同學對第一個問題跟第二個問題有深刻的感受,最好讓他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做義工一段時間,體會人生的生老病死跟無常。這樣他會比較深刻地瞭解到:萬一自己沒有一技之長,萬一自己或父母遭遇到比較困難的問題時何以為繼。這是從比較小範圍去想。

從大範圍去想,對抱負比較大的同學或惻隱之心比較強的同學,或許會感覺這個社會問題很多,要說明、解決很不容易,自己想要略盡棉薄。在這種情況底下,他可能會有個想法是要認真學習,不然無法認識到問題在哪裡,不能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在哪裡。你可以把他歸結成:由於對社會的關心,他會努力不懈。

二、我要怎麼做?

怎麼樣為人生做好的準備?那就要從「形式到實質」。「形式」是每天黏在桌子邊八個小時,或者一個禮拜四十小時。滿足不了這些形式要求,其他萬般皆空,都不用談了!最好是先這樣對自己有簡單明瞭的要求,很多道理就自在其中了。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習倫理。

學習倫理就是每週必須要(always,不分是否暑假或學期中)工作滿四十小時或四十四小時。你不唸書就必須要去打工,做滿四十小時或四十四小時。一定要做滿,每天要記time sheet,看我從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在自己的定義下算工作。要嚴格地要求自己!統計了以後就知道自己缺多少小時,缺了多少小時要還啊!還有很多種方法。沒有守住學習倫理的話,將來一定要付出代價的。要讓自己很清楚:我如果沒有辦到,一定會為了這個事情付出代價。「讓自己確切認識到:如果不能依這個學習倫理去實踐,有一天一定必須付出代價。」這個代價一定是自己要承擔,沒有任何人可能代受。要先辦到這個事情。你自己要先對自己有這樣的自我要求,才能逐步引導你的心境嚴肅地去面對人生。

話又說回頭,假定同學願意每個禮拜工作四十小時或四十四小時,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怎麼辦?這時候你可以建議他學語文,把外國語認真學好;因為我們是學文、法的,去把一些比較基礎的科系,譬如社會、政治、經濟、心理這些科系一年級最基礎的課程看過。剛才提到的這些科系都有研究方法的課程,去瞭解一下他們在研究方法的課程裡面教什麼,大致上有個認識。這個我想對同學會是有幫助的。

至於法律本身的課程,一定要逐步地下功夫。大學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不求多,但是瞭解一定要透徹。不透徹的話,就會一知半解,越到後來越會一知半解。大多數學生(特別是台大的學生)容易一進來的時候就大意,感覺每一個人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也因此對下工夫趕快去學的重要性體會不夠。也許這時候看有些蠻用功的同學,好像也不怎麼樣。感覺一下子也沒有什麼好學的。以別人下工夫了好像沒有什麼成果來安慰自己。這種同學到三年級的時候會緊張,因為那些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同學,好像慢慢懂了。但是因為自己沒有下工夫,所以很不懂。就會有一點點害怕。不過還是不想接受這個事實,想說:「其實他也不怎麼懂。」他可能繼續一年級、二年級的想法、但是會慢慢加入新的因素進來:變得有一點逃避。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倒不一定會有什麼逃避的心理,只是大意一點;到三、四年級就變成逃避,這種同學就會學得很不好。要避免發生這些錯,要認識一個真相:剛開始學法律這麼專門的學科,都是似懂非懂。這是很不容易避免的情形。但是,不要因此而氣餒,要堅持下去。大概到二年級結束的時候,他自己也會發現,別人也會發現,好像慢慢在懂了。我打個比方是蠻傳神的:假定有個人他現在看電視英文聽不大懂,他每天聽還是不大懂,但是他有一天會發現:慢慢懂了!開始懂了,就會懂得很快。就是這個道理。法律也是這樣子。你把他想像成剛開始在學習外國語,一開始都不大懂,有一天慢慢懂了,開始懂了就會懂得很快。這是需要一點點耐心的。

三、結語

對同學關心的問題,這樣好像不是直接回答,但是如果自己有這樣的認識、自己去做,你會找到真的答案。如果你沒有這個認識,再講也是白講的。不會有用。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札記】小山重疊金明滅

董橋曾寫〈嚼楊木,夢小山〉、〈溫庭筠的美人在做什麼〉、〈鬢雲中的學術〉三篇文章尋思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菩薩蠻》)究為何指,寫美人固無疑,但寫美人的什麼呢?

我查閱劉學鍇《溫庭筠全集校注》,並綜合董橋三文,得出五說:一、小山指屏風上的山景,金是屏風上的彩畫。俞平伯、葉嘉瑩持此說。二、小山指眉毛,唐朝有一種畫眉的樣式叫「小山眉」,金是眉上或額上的化妝品。夏承燾、鄧雲鄉、劉學鍇持此說。三、小山指枕頭,金是枕頭上的畫。谷林持此說。四、小山指美人長髮上裝飾用的的金色弓形小梳。沈從文持此說。五、小山指美人晨起高底起伏的秀髮,金是髮上的金簪、金釵。金克木持此說。董橋多情,私心最愛晨起亂髮說:「枕畔釵橫鬢亂,畢竟比小山眉嫵媚得多。」儘管他後來覺得葉嘉瑩以屏風做解釋甚具說服力。

講給Ijean Wu聽,她加上第六說:小山指女人的胸部,金是撒落酥胸上的金粉。我撫掌大笑!君不見三彩陶女俑穿著低胸裝、露乳溝嗎?而且日文的乳溝正是「谷間」呢!則此酥胸說也可成立了。上段所提文人學者都是老先生(最年輕的董橋生於1942年,今年也已七十),大半生所見中華婦女率多包裹得緊,不像我們自小習見「事業線」,難怪他們創不出酥胸說。

附: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粧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札記】偷

翻閱唐德剛的書總能看到一些有趣小故事,例如《晚清七十年【伍】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提及李鴻章十幾歲考中秀才時的試卷《天台仙子送劉阮還鄉賦》,有「野店風霜,何妨晏起;荒村雨露,慎忽遲眠」之深情美句,乃襲自《西廂記》「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此一改寫大獲考官好評,盛讚:「大盜劫人,不傷事主……天才也。」意謂該考生抄得漂亮,宛如一流大盜,不傷被害人一根汗毛照樣得手金銀財寶,搶劫技術高超!其實若以皎然《詩式》「偷語、偷意、偷勢」為標準,這只夠偷語的水準,但足取功名矣。

想起錢鍾書《談藝錄》嘗以皎然三偷之說為本,排比《詩經‧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李嘉佑《自蘇臺至望亭驛悵然有作》的「遠樹依依如送客」、李商隱《贈柳》的「堤遠意相隨」三者,指出「遠樹依依如送客」之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如齊一變至於魯,我揣想錢鍾書以之介乎偷語、偷意之間;「堤遠意相隨」之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和「遠樹依依如送客」如魯一變至於道,我揣想錢鍾書以之為偷勢。錢鍾書博雅通達,短短一則筆記即表達了深刻的文學批評觀念。然而,偷勢已經不能說是偷了,分明是不同作者面臨類似情境而出諸不同詩句,何偷之有?因此我不太願意把李商隱的「堤遠意相隨」曲折地和「偷」扯上關係,袁枚《隨園詩話》評為「真寫柳之魂魄」便單刀直入得多。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隱私】不要亂問

某中醫診所候診大廳,歐巴桑甲好像有點無聊想找人講話,向坐在旁邊的年輕型男乙搭訕:「你幾號?」型男乙四顧,發現歐巴桑問的正是自己,低頭看了看號碼牌,說:『25號。』歐巴桑甲:「快到你了。我是33號。……你來看什麼病?」型男乙扭捏了幾下,嘴巴欲言又止,最後勉強擠出一句:『來看腸胃。』然後歐巴桑甲開始哇啦哇啦:「現代人多外食難怪腸胃有問題。你怎麼不自己煮?帶便當到公司蒸啊。不過隔夜飯菜再蒸不好吃呴?自己煮比較好啦。還是你沒時間?……。」燈號跳到25,型男乙從椅子上彈起來,疾趨入診間。歐巴桑甲的聲音在身後迴盪:「輪到你囉,怎麼這麼快!」

直覺乙不是來看腸胃,只是求診原因不方便跟外人說。可能羞於啟齒,比如:『因為常在夜店撿屍體,不小心得了菜花。』也可能懶得解釋,比如:『壓力大,失眠。』至於壓力何來,實在不想對著素昧平生的歐巴桑一一訴說。

千萬不要在醫院診所亂問其他患者來看什麼病,那是人家的隱私。此事不獨歐巴桑,人人都可能犯。只是因為歐巴桑人生篤定、見多識廣、行無愧怍心常坦、覺得事無不可告人者,故特別容易八卦到別人罷了。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感觸】發作

偶爾會發思古之幽情,思古癖發作時,早先是拿《通鑑》和四史止癮;後來會看經部和子部;這一兩年換看詩詞。偶爾還會發理論癖,這很麻煩,因為理論書常常大部頭,所幸近來理論癖已少發作。

最近則是文青癖發作,忍不住複習柯裕棻老師的書;上次發作時看了胡晴舫;上上次看了沈從文;上上上次看了誰已經不記得。從《青春無法歸類》看似倉皇奔跑實則堅定衝撞,《恍惚的慢板》我就這樣不然你怎樣的慧黠叛逆,《甜美的剎那》並置犀利與甜美但不再逼視,到《浮生草》熟成為優雅淡定的風姿,柯老師自己都說:「我看見自己尖銳的棱角收斂了,叛逆的羽翼彷彿剪除了。我百般不願意地,逐步將自己放手交給世事人情,日日在頹喪放棄與執拗不馴的矛盾中拉扯,終於被拋磨成一個看似圓融平靜的人了。……我執拗如昔,只是終究學會了將苦惱、厭倦和熱情一起蓄放在心裡,不動聲色地活著。」

我感慨萬千,心裡又滿又空地不知該說什麼來發洩或填補。又開始無謂的煩惱,悶悶失眠了幾天。自我催眠要活在當下也沒用,這個當下我想逃,像無法歸類的青春那樣奔跑。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札記】澄清天下

4月23日週一吳從周老師的課上請陳瑞仁檢察官來講檢察官倫理,陳檢說檢察官的使命就是要像陳仲舉那樣「澄清天下」!


陳仲舉何許人?即東漢末年的名士領袖陳蕃。靈帝初年,陳蕃領導士人與外戚竇武合作欲誅除宦官,以澄清天下。但事跡敗露,宦官先下手為強,劫持皇帝和太后,領兵與竇武對戰,後來竇武兵敗自殺。陳蕃當時已經七十幾歲,聽聞宦官起兵,怒不可遏,帶著下屬和門生共八十多人進宮殺宦官。宦官派軍隊鎮壓,逮捕陳蕃,翌日處死。


胸懷清世之志,勢必擋人財路,財路被你擋到的人一定設法把你推開。你堅持到底,他就消滅你肉體。想澄清天下嗎?似乎要有付出生命的覺悟。


又,《後漢書‧卷66‧陳蕃傳》開頭有個小故事很好玩。陳蕃小時候頗邋遢,住的地方又髒又亂。他爸有個朋友看不下去,念了他幾句:「小朋友怎麼不懂洒掃房子接待客人呢?」陳蕃頂嘴:「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所以房間亂的人可以拿陳蕃當藉口。 XD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札記】繁體簡體

要掃除文盲確實該靠普及的教育,沒有必要改革字體。社會願意投注資源來普及教育,縱然使用繁體字,依舊能夠消除文盲。所謂簡體字對新中國掃盲工作的貢獻,不能說沒有,但恐怕不是必要條件。雖然我不覺得簡體字很有必要,但著實也沒有必要鄙薄其為「殘體」,須知繁體字也是簡化過的。

在方塊字的範圍內,繁簡之別只是相對而言。中國文字大概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的大篆達到最繁複精美的程度。秦國統一後為了統治空前的廣土眾民,覺得需要一種較簡便、有效率、且通行天下的文字,遂將諸國數種大篆統整、簡化成一種小篆,此即「書同文」。但小篆用起來還是不夠便利,很快又創出更簡化的隸書,自此綿延二千餘年,即今日所謂繁體字。在大篆變小篆、小篆變隸書的時候,想必有不少文化貴族、國學大師痛心疾首吧?如今蔑視簡體字者是不是也該檢討一下繁體字不夠繁呢?這方面請參看:唐德剛,〈國語、方言、拉丁化〉,《胡適雜憶》(台北:遠流,2011年12月1日,第2版)。


使用繁體字閱讀篆體時代的文獻有時會因字形變易致生理解障礙,此時便需文字學的專業知識幫忙,不過後人更多時候是望文生義、強作解人,流傳至今的篆體時代文獻因此出過多少錯誤怕是難以清算了。使用簡體字閱讀繁體時代的文獻有時也會產生障礙,但絕大部分無礙理解。一這樣想,對簡體字就不會那麼排斥。至於「蝗語」之稱,涉及對中國人民的歧視,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並非字體問題。我支持對中共專制的批判,但反對歧視中國人民,也反對把繁體簡體扯進來。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札記】管仲的自信

《史記‧卷62‧管仲列傳》:「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清按:照一般觀點來看,管仲不會辦事、貪小便宜、無忠義之心,不過是個厚臉皮的遜咖罷了。但我覺得管仲這傢伙實在妙,為了功名顯於天下,寧可忍受世人嘲笑鄙夷也要留著有用之身苟活於世,才終於等到機會一展長才。管仲能熬過「貪、愚、怯、不肖、無恥」等罵名,可以想見他對自己的才幹極有信心,自認經天緯地之才不合因為小小挫折就埋沒了。管仲善權變,政治能力非同小可;同樣的,他的自信也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