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現在因果經》有一段記載佛陀得道的經文,精彩絕倫!
佛陀觀眾生,思索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呢?因為有「生」,有生才有老死的問題;生從「有」來,有是存在,是行為的結果,也是業;有從「取」來,取是攫取、執著,對於可「愛」者欲得之心固執不捨,對於可憎者排拒之心亦固執不捨;取從「愛」來,愛在此指貪、渴愛、愛慾、佔有,「愛、取、有」三者構成現世三因,由此業因感召未來生死的果報;愛從「受」來,受即五蘊當中的受蘊,意領納、感受;受從「觸」來,觸是接觸、感覺,是內六根對外六境發生六識的感覺;觸從「六入」來,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從「名色」來,名色即五蘊,但在此主要指「客觀所認識的對象」;名色從「識」來,識如前述有八識之別,此特指投生受報的業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識從「行」來,行就是造作,與五蘊之行蘊相似,我人起心動意、萬般行事,皆成業種;行從「無明」來,無明就是迷昧、不覺,也就是「惑」。佛陀思索至此,領悟一切苦惱皆源於「無明」,佛陀觀十二因緣,「破於無明。明星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
以上乃逆觀十二因緣,若順觀十二因緣,則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不僅如此,十二因緣還是「因緣鎖鍊」,關鍵在於「老死緣無明,無明從老死而來」,原來,老死雖為世間常情,人卻總是對老死萬千迷惑,以老死為消失、滅亡,在世所作所為頓時湮滅,了無意義,遂導致無明之迷昧。
十二緣生觀更重要的是在講「輪迴」,往世、現世、來世輪迴不斷,所以十二因緣的含意與放在現世講的時候稍有不同,由輪迴可開出三世二重因果、三有、四生、六道等理論,而修佛最終目標乃超脫輪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