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悟空性之後,可能會有另一層煩惱:見假名有之世間反而不知所措。究其實,這種煩惱來自一種對超脫之道的執著:執著於超脫之道,覺萬物自空,我何苦再住於假名有之世間?
一直講空,反倒讓人執著,生另一重煩惱,極易與斷滅空(亦即認為什麼都是空、什麼都沒有)混淆,不若言「性」。空者,萬事萬物之性,非其形意。萬事萬物因緣和合、流轉不息,乃因其性,我人名之曰「空性」,也是一個名而已,吾人只管體悟其性而不執其名。也就是說,空性哲學啟示無執之理,要我們無執其空,現在則要連無執都不要執著:因其性空,有無限可能,故有我人所能施為處;但人非全知全能,不可能全面掌握複雜萬變的流轉因緣,此又有吾人當不執處。是故有為有守、有無相持,方是因其空性而行走世間。
佛陀睹明星而悟道,成一切種智,蓋非剎那頓悟就能無所不知。佛陀悟道之前有六年苦修,此乃頓悟須以漸悟為基礎;而且頓悟有其範圍限度,頓悟並非量上的無止無盡,而是質上的更上一層樓。總之,頓悟不代表一了百了。我猜想,佛陀悟緣起性空之理,而後能無有所執,悠遊於各種層次中領受諸智,反是無所不執,一通百通,無所不通,是故得成一切種智。佛陀頓悟無執無不執之通達般若,全然放下,全然擁抱,而有領悟世間及出世間一切諸法的能力與胸懷。要能自在悠遊,就要放下,不固執一端,否則即有所偏盲,不論執有執空都是偏執迷盲,須觀中道而悟通達,無執即無不執,是為如來。
煩惱即菩提,擁抱煩惱,方有顯現菩提之可能,有為有守、有無相持是行事大原則,但要如何為守?如何相持有無呢?這就有賴長遠修為了——學。對人生正本清源之後,山水依舊,無盡煩惱仍在,卻不再那麼擾攘心扉,此刻正是學路重啟之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